不久前,长城战略咨询发布《2021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》。《报告》显示,我国的49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里,有10家位于合肥。有意思的是,其中的芯碁微装、恒烁半导体、国仪量子、中科类脑有一个共同的身份——“创响中国”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者。
2021“创响中国”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路演。人民网 陈若天摄
独角兽企业,是一个投资界术语,一般指成立不超10年、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。潜在独角兽,自然是最接近独角兽的那一拨企业。
大家不禁要问:一场大赛,缘何走出4只潜在独角兽?
4只潜在独角兽是谁?
尽管成立只有4年,但这并不妨碍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收获累累硕果。
“类脑,是下一代人工智能。”据中科类脑副总经理高建伟介绍,眼下的人工智能技术,在处理语音识别、图像识别等单点问题时,能力毋庸置疑,但遇到需要综合多方信息进行研判的情况时,就有些“力不从心”了。“类脑技术,就是让机器像人脑一样,能够复杂决策。”
中科类脑展厅。人民网 陈浩摄
据了解,中科类脑是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产业化出口。而后者,是我国类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。2017年以来,企业与实验室一道,一边不断解析、模仿人脑运行机制,一边“沿途下蛋”、孜孜不倦进行产业转化。
就拿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来说。以往,这项工作要靠人力或无人机巡检完成,危险系数高、准确度低。
现在,在中科类脑的解决方案中,运用类脑技术,配合能“看”1.5公里远的输电线路云台相机、能“听”50公里远的光纤声音探测主机等设备,可以实现实时监测、综合研判、自动示警,相当于为输电线路配了一个“总巡检”。
“人工智能,是安徽‘十四五’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,前景无限。”高建伟展望,随着类脑技术的突破、应用场景的拓展,公司的产业化水平正不断迈上新台阶。
在冲刺资本市场的路上,芯碁微装无疑走得更早更顺。
今年4月,这家专业从事直接成像设备及直写光刻设备研制的企业登陆科创板,成为我国“直写光刻设备第一股”。此举不仅为科技创新插上了“资本翅膀”,更为科创板皖企队伍的壮大“添砖加瓦”。
而另外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恒烁半导体、国仪量子也一直在各自细分领域前沿深耕细作:前者是国内技术领先的闪存芯片设计企业;后者则是量子精密测量的仪器生产商、方案提供商。
国仪量子展示。人民网 陈浩摄
赋能项目成长,厚植创新土壤
2017年以来,为充分激发省内外创新创业活力,加快汇聚优质“双创”资源,由安徽省发展改革委、合肥市人民政府、安徽省科协、安徽省欧美同学会、安徽省投资集团共同主办,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、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承办的“创响中国”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举办五届,已成为安徽一张亮眼的“双创”名片。
据了解,五届大赛共吸引了7253个项目报名。通过参赛,这些项目获得了“实实在在的好处”。
“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。在大赛获奖,相当于获得了‘背书’。”高建伟直言,2020年中科类脑凭借“电力端云协同创新融合示范”项目获得一等奖后,知名度、曝光度更高了,“这样一来,企业在融资、申请奖补、引进人才时,就容易多了。”
而在芯碁微装董事会秘书魏永珍看来,参赛让企业见识到了更多的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,“这为我们的后续发展,提供了借鉴。”
“每届大赛都会评选一、二、三等奖,目的是筛选出优质项目,由我们整合主承办方资源,提供体系化孵化服务,促进它们加速成长。”大赛承办方中安创谷董事长王芳说,就拿“双创”项目最需要,却最难获得的融资来说,中安创谷通过组织开展系列资本对接活动,已促成174个前四届获奖项目获得56.01亿元的融资。
得益于此,前四届获奖项目中,已有多个成长为潜在独角兽企业、瞪羚企业、潜在瞪羚企业、高成长种子企业。2020年度,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01.59亿元。
赋能项目成长的同时,大赛的举办,还在厚植创新土壤、助力“双招双引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大赛前四届获奖项目共获得专利数4431个,集聚高层次人才1072人;累计招引68个海外项目、37个省外项目落户安徽。
谈及下一步发展,大赛组委会透露,一方面,将通过大赛,继续引导更多创新创业者投身安徽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;另一方面,将继续发挥大赛“双招双引”作用,继续设立长三角赛区、粤港澳赛区和海外赛区,通过直接深入创新源头,挖掘优质创新资源。
“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科创服务体系,搭建资本、产业、创新、人才、技术、政策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。”王芳说,希望这一创新生态能够孕育出“乔木”参天、“灌木”茁壮、“苗圃”葱郁的“创新森林”,助力企业、助力地方。她表示,希望通过接续努力,把大赛办成安徽“科创+产业”发展的重要载体,为全省加快“三地一区”建设积蓄更多、更强劲的动能。
(转自:人民网官方网易号)